歲月留痕
「路程永不嫌長,旅途永不嫌苦」
1937年3月26日,兩個男子開著一輛布滿沙塵的卡車,緩緩駛進澳大利亞的悉尼市(雪梨市)。這兩個男子一年多前離開悉尼市,踏上一段長達1萬9300公里(1萬2000英里)的旅程,途中經過澳大利亞一些偏遠而且地形險惡的地區。這兩名男子阿瑟·威利斯和比爾·紐蘭茲並非拓荒者或探險家,而是熱心的先驅,他們立志要將上帝王國的好消息傳遍澳大利亞廣大的內陸地區。
直到20世紀20年代末,澳大利亞為數不多的聖經研究者 *幾乎都在沿海的城鎮傳道。澳大利亞內陸是個人口稀少的乾旱地區,面積是美國國土的一半以上。弟兄們清楚知道身為耶穌的門徒,他們需要為耶穌作見證「直到地極」,包括偏遠的內陸地區。(使徒行傳1:8)弟兄們怎麼能完成這項艱巨的任務呢?他們深信耶和華會賜福給他們,因此下定決心前往內陸地區努力傳道。
先驅前往偏遠地區
1929年,昆士蘭和西澳大利亞州的會眾為了把好消息傳遍州內的偏遠地區,組裝了幾部設備齊全的貨車。駕駛貨車的司機都是刻苦耐勞的先驅,他們能應付艱辛的情況,也能修理拋錨的車。這些先驅因此能到許多地方,向從未聽過好消息的人作見證。
有些先驅買不起汽車,就騎自行車往內陸傳道。例如1932年,23歲的賓納·布列克爾從昆士蘭的羅克漢普頓出發,前往偏僻的北部,踏上為期五個月的傳道旅程。他用自行車載著毛毯、衣服、食物以及大量的書刊。在旅途中,布列克爾的自行車爆胎了,但他堅信耶和華會指引他,所以繼續推著車往前走。旅程最後的320公里(200英里)非常辛苦,
曾有不少人在這段路上因為缺水而死,但是布列克爾還是推著自行車走完這段路。之後的30年,布列克爾用自行車、摩托車和汽車等交通工具傳道,踏遍澳大利亞廣大的地區。他也展開了向澳大利亞原住民傳道的工作,並幫忙建立新會眾。布列克爾弟兄在內陸地區享有良好的名聲,也是廣為人知的人物。克服挑戰
澳大利亞是人口密度很低的國家,而內陸地區人口則更稀少。耶和華見證人為了接觸住在內陸地區的人,表現出堅持不懈的精神。
斯圖爾特·凱爾蒂和威廉·托林頓就表現出這種精神。1933年,這兩位先驅為了去澳大利亞中心的艾麗斯斯普林斯(艾利斯泉)傳道,需要穿越廣大的辛普森沙漠。途中他們的車子拋錨了,裝著假肢(義肢)的凱爾蒂就改騎駱駝繼續傳道!這兩位先驅的努力終於開花結果。他們在威廉克里克一個偏僻的鐵路站,遇到了一位叫查爾斯·伯恩哈特的旅店主人。伯恩哈特後來接受真理、賣掉旅店,一個人在澳大利亞乾旱偏僻的地區做先驅長達15年。
早期的先驅需要有勇氣和毅力,才能克服種種困難。文章開頭提到的阿瑟·威利斯和比爾·紐蘭茲在澳大利亞內陸傳道時,曾遇上暴雨,雨水將廣大的沙漠變成一片泥海,結果兩人費力地花了兩個星期才前進32公里(20英里)。他們走過崎嶇的山谷、乾涸的河床,有時甚至要在烈日之下,汗流浹背地推卡車過沙丘。因為卡車經常拋錨,他們要花幾天的時間走路或騎自行車到最近的小鎮,然後在那裡等幾個星期,直到卡車的零件送來。雖然他們時常面對逆境,仍然保持積極的態度。後來,阿瑟·威利斯借用《黃金時代》裡出現過的一句話說:「對耶和華見證人來說,路程永不嫌長,旅途永不嫌苦。」
資深的先驅查爾斯·哈里斯認為,在澳大利亞內陸傳道時,種種困難和孤獨的經歷幫助他更親近耶和華。他說:「生活中東西越少,包袱越小。耶穌都願意露宿在星空下,假如我們因委派也需要這麼做,何樂而不為呢?」當時許多先驅就樂意犧牲,因為他們不辭勞苦,好消息才能傳遍澳大利亞的每個角落,幫助無數人擁護上帝的王國。